close

有些事,用講的不夠,用寫的還是不夠,但總比沒有好。因此我寫下來。

雪中送炭的讚美
  在前面我提過,我讀英文是因為一段評語開始,現在想想,那段評語是個起頭。然後再接下去的是老師對我的讚美。記得高一的時候她曾說過一次「我的作文越寫越好」這類話,然後到了高二、高三的時候都有再出現過一次(以上?應該有吧),只不過高二高三的時候我反而因為注意別的而沒聽進去那涵義。
  回頭說說第一次的讚美,當時我應該是在跑去辦公室問老師問題的時候,老師這樣跟我講的,這對當時的我來說真是雪中送炭一般的溫暖。小時候(哈,竟然可以這樣講了)我的成績是排在前面的那種,或許是因為這樣,所以在我身旁的人並不會因此稱讚我;也或許是因為,成績單上的數字高了點並沒有什麼好稱讚的,因為全台每年都會產出幾千幾百個這種人。--這是我現在的解讀。總之,在國高中那一段時間,我是成績排前頭,但少有被稱讚的時候,頂多人家會因為我成績單說幾句「你好厲害」的客套話,隨便也聽的出來這是客套話,光是自己聽到這種話的感受就在這樣告訴自己了。
  因此聽見老師這樣稱讚的時候,我心裡的確是一股溫暖。因為我被稱讚的不是單子上的數字,而是當時真正的實力,那是真正的稱讚而不是客套話。想起來,那應該是我國高中時期少有的幾次被稱讚。或許也是因為當時的環境與自己的心境使然,當時的我感到孤單多過其他的感覺,而這句稱讚不僅僅是鼓勵,也是開我那孤僻的心靈一小扇窗,我見到一點虛幻數字(成績單)之外真實一點的東西(英文作文),在那個只看數字不看人的時期,我也感受到敵意以外(所有同學某個角度上都是競爭者)的人情溫暖,一個人可以因為「比較會寫」英文作文而被讚美。或許就是這種人情溫暖,才讓我記著那幾段雪中送炭的讚美到今天。

 那段有音樂聽的日子
  國中的時候,我們上英文課也會偶爾聽歌練聽力。沒想到到了高中的時候依然也有聽歌練聽力,對那時候的我來說算少有的......休閒?其中一首讓我印象最深的是<The Rose>,並不是因為第一次聽到,而是因為老師在那個時候稍微解釋這首歌,而其中一段短短的話讓我記得很清楚「......這種愛不是男女之間的那種愛,他是更廣大的愛......」。那個時候我就連男女的小愛都不知道,而老師這段話卻指引我有更廣大的愛存在,那是我初次體認到什麼叫小我大我的時候,所以後來許多事情我都盡量用這種眼光去看,這樣的認知至少讓我很多時候心中好多了。

  這首歌在我的記憶之中從國中就聽過,直到現在我還是在聽。在我心情低落的時候聽這首安慰我,在我悲傷的時候聽這首勉勵我,在我感覺到徬徨之時聽這首指點我。簡單的說,因為這首歌,我開始去認識著「愛」這種東西。因為這首歌我開始分辨男女的感情,我也開始分辨男女感情之外的感情,那些人情義理、無私奉獻、大愛慈悲,我見識到由小而大的情感。這樣的後果,大概是讓我學會謙卑這種事,因為在比我更高尚的情操之前,我只見到自己的渺小,我根本無能為力去驕傲--我哪來的本錢去驕傲?當我看見為他人奉獻的行為之時,我想到的是自己那一丁點無聊微不足道的自私,那種時候我只有羞愧而已。舉個當時的例子,當我煩惱著自己期中考成績考差的時候,我卻見到有人要煩惱一整個水圳系統要如何解決工業污染--而他們還不是政府機關,他們是民間團體,當我想到這樣的對比之時,我只覺得自己真是蠢爆了。
  學著認識愛這回事,讓我開始體認到感激,這是這段路的禮物。
  <The Rose>這首歌對我是有特殊意義存在的歌,而我也不厭其煩地再搬出來一次。聽這首歌的時候,讓我想起一些以前的回憶,高中的跟進大學的,以及最近的。其歌詞讓我回味再三,也在很多時刻拿出來用以自勉,自勉自己還是粒等著長大的種子,自勉自己即使不是強壯跟幸運的,依然可以去愛,自勉自己追夢不要怕夢醒,自勉自己活著不用怕心碎。阿,這首歌讓我度過許多時刻。

  

The Rose
Some say love, it is a river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razor
That leaves your soul to bl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hunger
An endless, aching need
I say love, it is a flower
And you it's only seed

It's the heart afraid of breaking
That never learns to dance
It's the dream afraid of waking
That never takes the chance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razor
That leaves your soul to bl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hunger
An endless, aching need
I say love, it is a flower
And you it's only seed

It's the heart afraid of breaking
That never learns to dance
It's the dream afraid of waking
That never takes the chance     
It's the one who won't be taken,
Who cannot seem to give
And the soul afraid of dying
That never learns to live

And the night has been too lonely
And the road has been too long
And you think that love is only
For the lucky and the strong

Just remember in the winter
Far beneath the bitter snow
Lies the seed that with the sun's love,
In the spring, becomes the rose

那段有電影看的日子
  那個時候,看電影真是非常非常奢侈的一件事,至少對當時我這個高中生而言是如此,我到了大學的時候才初次走入電影院看電影。而高中能有電影看,大部分是因為英文課的關係,另外一部份就是地理課的緣故。無論如何,我現在回想起來那佔課程一小部份的看電影時間,卻是更讓人回味的時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而我說,電影不在多,有記憶就行。到今天我依稀記得幾部,清楚地記得兩部(英文課看來的),一部是《盛夏獅王》,一部是《送信到哥本哈根》。

  《盛夏獅王》說的是一個小男孩被老母送到伯公兄弟的農場那裏,他老媽跟他說伯公很有錢,因為伯公們去過中東冒險過,在那裏發現到一筆大寶藏,於是派這個小男孩過來找的故事。其中那段台詞就出現在這裡頭:
 If you want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then to beliveve it.
(如果你想相信某件事就相信他吧)
There is no reason that you can'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it is not true.
(沒理由因為它不是真的就不相信他。)
Sometimes the things that may or may not be true and the things that a man needs to believe in the most.
(有時候事情是不是真的以及一個男人最該相信的:)
The people are basically good;that honor,courage and virtual mean everything;
(人性本善;榮耀、勇氣以及美德才是一切;)
that power and money mean nothing;that good always triumphs over evil;
(權與財不代表什麼,以及善良總是戰勝邪惡。)
and the true love never die. A man should believe in those,because those are the things worth believing in.

(還有真愛不死。一個男人該相信這些事,因為這些是值得相信的事。)

這整段故事當然不只這段話,記得老師事後有講這部片子在演什麼。今天回想,這部片子在說的是「人生觀」,一種哲學在伯公裡頭,而小男孩是去發現這些東西的人。我記得片子最後演的那幕劇情,阿拉伯直升機載來了一對父子,然後由主角對著那小孩還說「It is true.」。那幕是一種傳承的感覺。這部片子告訴我「價值」(value)這種東西,而且「價值」(value)高過「價格」(price),那是個開始,敎我在「數字」之外還有別的東西可以追求的,事實上我經歷之後也認為如此,為此我感念當時老師放這電影給我們看,然後在看完之後講那電影在說什麼。你可以把它當成溫馨的故事看,不過這電影之中不只如此,人生觀就是其中一樣。
  另外一部《送信到哥本哈根》,說的是一個逃出集中營的小男孩的故事,在這段逃往北歐的路上的他所見所聞,還有在集中營裡頭發生的伏筆對他造成的影響。那部電影讓我看見「壞人也會做好事」這句話,那部電影也讓我看見一個沒有愛的人如何因為際遇去學著愛--這部份就是老師講的。這部電影也是要動腦子的,是故當時的我們大概看不懂,是老師說過才知道電影在演什麼。
  裡面的那個男孩部份像我,所以我對男孩的遭遇比較關心,我對他的心境轉變也比較關心。他所學所見,也部份是我的所學所見。「愛」這種東西,我想那部電影也敎我一點,大愛無國界、種族之分,大愛無親朋好友之分,大愛只有很單純的信念存在。而這種東西不在嘴巴上,在搶過小男孩偷來的肥皂裡,在看見小男孩孤單無依伸一隻手的行動裡。《盛夏獅王》敎我價值,《送信到哥本哈根》敎我人的高尚感情。其實最常看的是《六人行》的影集,看見外國的幽默是我們當時最期待的事。

三年的「母親」
  得再說明一次我所謂的「母親」是什麼,我所說的母親是有這種特質的人,
母親:慈祥、關愛與安慰。在這個標準之下,母親並不是讓你喊「媽媽」的那個人而已,任何女的有那種特質都在我所謂的「母親」裡頭。
  現在回想起來,至少我在老師身上看見這樣特質。她敎我們的時候很少在用威逼的方式,就連我們
(大部分是)預習的時候也沒唸過我們,充其量都是講幾句而已,雖然我不清楚當時老師的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我所看到的老師那樣子的確像母親看見小孩沒寫作業那種念幾句的感覺。而我也說過老師對我的稱讚,還有一些小細節是在找老師問問題的時候感受到的:去她辦公室的時候她拿糖給我,問到一些英文的時候她向我解釋那些東西的出處或者眉角,或者是上課的時候她對某些事情(有人問問題或者是喇賽)的反應,這種東西點滴在心頭。記得有一次,是上連續兩堂課的時候,在那天之前老師曾說過今天的第二節要讓我們去看電影(或者是別的事),第一節似乎是很混亂的樣子,而當時我想的是八成第二節沒得做那件事,但老師說了句「第二節本來就是要讓你們看電影(或XXX的)。」於是我們照前次說好的那樣跑去看電影的樣子。這件事讓我見識到了承諾(promise)的重量。
  讓我引段張繼高(筆名吳心柳)在<永恒的老師中>引的話
:當年潘光旦教授在清華時就常說:『第一流的老師是敎人的,第二流是教書的。......』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想起英文老師,我不確定我是否見過真正第一流的老師,至少我覺得我英文老師最接近這段描述。那些點點滴滴在心頭的事,還有因英文課而所學到的東西,至今我依然感激當時還好是老師敎我三年英文。因為她開我眼界以及胸襟,還有讓我見識人情溫暖,敎我價值與感情,我更在老師身上見到了教書的那種敦敦善導,我所學到的不只在課本內,更多的在書之外!為此我感激。
  回想起高三那段日子,有一小段回憶排在記憶抽屜的很上端。記得高三下學期的時候,我拿著手中的Advanced彭蒙惠雜誌之中的一點點問題跑去問老師,記得老師說「這個查字典就查的到」,以當時我的英文實力 (是沒強到可以出國喇賽,不過足以學測滿級分),那的確是翻翻字典再推敲一下就大概猜的出來的東西,只不過當時我想的是:「我也知道這回事,但是我將來少有機會再這樣做了。」那是離愁,離開的人總想再看看心裡掛念的地方,吃最後幾頓最愛吃的,因為離開之後,這些機會就不是常有--很多時候都是不再有了。我那時在找藉口重溫僅存的幾次問問題。我在老師身上看見「母親」特質,那算是當時18歲左右的大男孩的最後一次撒嬌吧。因為之後,我將踏入不能再幹這種事的年紀,以及環境。
  老師敎我三年英文,但敎我的不只是英文。更多的是像母親敎小孩的那種人情、價值。在我們那一群學生犯錯之時,少見到她疾言厲色,我印象中常見到的是她笑笑的在跟胖胖的那個同學閒聊,或者是在跟愛喇賽的鬥嘴,那像母親對小孩一樣,是故我說是三年「母親」。我曾回去見過幾次老師,但我只說過一次「謝謝老師」,想來是不夠,是故記之。


2011/06/08 新增 連結

<憶吾師-高中英文老師(一)>

母親:慈祥、關愛與安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g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